(资料图)
自1988年1月从屯溪一中调到黄山日报社再至离开报社,我在报社整整工作了18年。粗略统计,在报上发表的各类文章有2000多篇,获得省级和中国地市报一、二等奖的稿件有9篇。18年的记者生涯,我深深体会到,干记者这一行表面很风光,实则很辛苦,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党报记者,不仅需要有基于日常的学习观察和思考而形成的高度政治敏锐性,更要有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担当,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写出自己满意、社会认可的好新闻。
上世纪80年代末,黄山市刚成立不久,市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我到徽州区岩寺采访时,有人反映该地啤酒厂把未经处理的酱色污水排到沟里,流入稻田,下游丰乐河受到严重污染。后又听说,歙县树脂厂因废气泄漏,发生过路农民吸入后昏厥的事件;市中心城区企业排放污水导致的河水污染也很严重……我很快意识到,年轻的黄山市,如何把家园保护好,让天更蓝、水更清,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于是,跑工厂、跑农村,经过几天的深入采访调查,写了一篇2000字的通讯《增强环境意识,救救大好河山——黄山市环境忧思录》,文章除了在黄山日报发表外,还在安徽日报三版头条刊出。时任市委书记胡云龙看到这篇文章后专门批示: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读一读,好好思考环境保护这个问题。现如今我市环境各项指标一直位居全省前列,与黄山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分不开。
1990年初,关于“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在社会上一时间成为热议话题。有一次,我听人说市人民医院有一个拾废品的老人,叫陈树林,是个老党员,离休干部,身患癌症,已近70岁了,13年如一日,在医院门诊部和住院部捡拾废弃的医疗废品和纸盒,分类后拉着板车一步一步走到几公里外的郊区黎阳小龙山一家废品回收站出售,收入分文不少地全部上交给医院,累计金额14万多元,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而他自己却一直住在医院后面一个10多平方米的破旧小屋里。这不正是我们身边无私奉献的雷锋式人物吗?我当即就想采访这位老人。为了得到最真实的新闻素材,我连续两天天不亮就起床,在老人家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到医院跟踪采访,看他是如何把废品一件件分类整理好,放到板车上,而后顶着隆冬早晨凛冽的寒风,一步一步吃力地拉到黎阳小龙山废品回收站去卖……随后,我含泪写下了《献出一个党员的赤诚——记黄山市人民医院离休干部陈树林》,文章很快在1990年1月13日黄山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我把这篇通讯用稿纸认真抄了一遍,投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几天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纳,并在该台最重要的栏目“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里播出了4分多钟。陈树林的事迹立刻引起了黄山市委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市委宣传部又组织了包括我在内的3位同志再次对陈树林事迹进行深入挖掘报道,之后市委向全市发出了“向陈树林同志学习”的号召。黄山大地迅速掀起深入学习身边雷锋式典型的热潮。
解决贫困是全球关注的问题。1999年末,从那过来的人都知道,各地都在张灯结彩、欢天喜地地迎接着新千年的到来,让人感觉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了相当美好幸福的时期。然而,当年12月的一天,我跟随市领导到歙县石门乡去调研采访,来到岭后村小学时,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很是悦耳,我却留意到,一排长长的小学校舍,几乎所有的窗子都没有玻璃,都是用木条交错拼成“窗”,山里的寒风呼呼地往教室里灌。返回的第三天,我又赶到石门村,对这里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采访,了解了更多真实情况,写下了《新千年来临,别忘了依然贫困的山村》的通讯,发表在1999年12月28日黄山日报头版头条。这篇通讯,后来被评为1999年度安徽新闻奖二等奖。
往事如烟,能让我深情回首的往事不多,但最忆当年记者时……不光是历经艰辛后完成的一篇篇新闻稿带来的喜悦,更是那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不懈的追求。
值班编辑:程红妹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