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黄山日报是我的一所社会大学。
如今,我虽退休了,情结上却永远离不开黄山日报作为我立志学习人生、毕身求知的摇篮,永远走不出报社编辑老师们给予我热心帮助的那份炽热的情怀!依旧每日读报,偶尔写些小稿,黄山日报仍然是我笔耕不辍的精神寄托,点亮我求知之路的那盏明灯。
结缘黄山日报,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彼时,我刚从教师队伍转调黟县美溪乡文化站。单位的阅览室每年都要订阅黄山日报,并面向广大群众开放。打从那时起,我每天都去邮局领报纸,并夹好摆上报架,自然我也有幸成了单位里“当天”黄山日报的第一位读者。在后来的读报中,我一次次地被她鲜明的观点、强大的新闻号召力所震动,更被她务实、严谨、追求执着的精神和贴近百姓生活田间地头“草色青青”的朴实情感深深地感染。一份思想前卫、引领新生活潮流的报纸,原来就是一面奔跑着的旗帜。
在黄山日报复刊不久的1982年,就曾刊发过我的一篇题为《山里有路车不“班”,全凭司机兴趣来》的短稿,反映当时计划经济暴露的一些社会弊病:车站尚未改制,司机端的是铁饭碗,干多干少一样拿工资,进山的班车往往开到半路就借故赶乘客下车,不到终点站就“打马回城”。消息在报上披露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即着手整顿,迅速改变了那里三天两头不通班车的不良状况。进入21世纪后,全国各地都在开发乡村旅游,黟县县委、县政府敏谋大势,及时提出了开发黟西北山区生态旅游的战略构想。美溪乡党委、政府积极响应,于2007年春正式启动打鼓岭旅游的开发建设。为配合党委、政府做好宣传工作,我写了一篇题为《黟县旅游:人文山水总动员》的文章,曾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记得文章4月14日见报,4月16日县政府就带领旅游局等部门负责人到打鼓岭实地考察,县里给政策,给资金,使得打鼓岭旅游开发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在“拜师”黄山日报40多年里,得益于编辑老师的热心帮助和精心指导,我得以发表稿件近百篇,并见证和我一样初出茅庐、追求上进的一大批业余作者在黄山日报搭建的园地里茁壮成长。
值班编辑:胡晓苗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4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